波耳效應

生活科學趣談

加速傷口癒合的創新研究:波爾效應與奈米光療 – 科技大觀園發布於2020年6月19日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波耳(Niels Bohr)的父親(Christian Bohr)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生理學教授,他基於血紅素對氧氣親和力的多年廣泛研究,於 1904 年首次描述一種效應:血紅素 Hb 對氧的結合親和力與酸度或二氧化碳濃度成負相關。亦即當 pH 值下降或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時,血紅素對氧的親和力下降,氧解離曲線(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右移,抑制血紅素與氧氣的結合,這將有利於氧合血紅素 Hb‧O釋放O2;反之,pH 值增加或二氧化碳濃度減少時,則有利於血紅素與O2的結合,因而能攜帶更多的O2。這種 pH 值對血紅素攜氧能力的影響就稱為波耳效應。

當血液流經代謝旺盛的肌肉組織時,由於細胞呼吸不斷產生二氧化碳,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壓低於組織中的分壓,導致二氧化碳擴散出組織,穿過細胞間隙液而進入微血管。由於在該處的CO2濃度較高,下列化學平衡依勒沙特列原理向右移動,這將導致pH值下降,有利於氧合血紅素釋放O2,使組織獲得更多O2以供所需。

至於血液流經肺時,氧氣從肺泡擴散到微血管內的血液中,同時二氧化碳逆向擴散到肺泡,並被排出體外。此時由於氧分壓較高,CO的呼出又有利於氧合血紅素的生成,因此氧合百分比提高,氧解離曲線左移。

血紅素是運輸O2和CO2的主要物質,將O2由肺運送到組織,又將CO2從組織運到肺部。在O2和CO2運輸的整個過程中,均有賴於pH值對血紅素攜帶O2和CO2的影響:當O2分壓升高時,促進O2與血紅素結合;O2分壓降低時,O2與血紅素解離。

回來看這則新聞,成大葉晨聖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首創引入奈米材料技術,藉由二氧化碳能促進傷口癒合的波耳效應,將小蘇打分子修飾於奈米粒子表面。藉由此奈米粒子具備的吸收近紅外光轉換成熱的特性,讓小蘇打受熱而分解釋放二氧化碳,從而產生波耳效應用來加速傷口癒合。因為此效應能使二氧化碳在傷口區域形成弱酸環境,進而增加傷口區域在血液循環中有利於釋出氧氣,以達到傷口加速癒合的目的。這種治療策略經小鼠試驗顯示,傷口接受五分鐘照射治療,癒合時間就能縮短三分之一。

延伸閱讀:產生二氧化碳促進血管生成加速傷口癒合之近紅外光感應技術

同場加映

要提升血含氧量,醫界採用的高壓氧治療是其中一種方法,治療過程中藉由吸入高濃度的純氧來提升身體部位的氧氣供應。

您有做光療指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