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雕花

真相追追追

遇水後變透明的花?|日本山荷葉榮登「世界上最神奇的十種植物」之一 –  科學最前線發布於2021年6月22日

針對文中這句「水分和細胞液的折射率相當近,因此消除了反射作用,透射效果相對增加」來做個補充。雖說在毛玻璃粗糙那面塗上沙拉油之後,毛玻璃就會變透明,其機制是藉由沙拉油與玻璃的折射率相近,從而減少了粗糙界面的漫反射來提高光線的透射率。如同下列這則消失的燒杯,實驗室的燒杯材質是Pyrex玻璃,折射率為1.47,其折射率與某些品牌的食用油折射率相同,因此若將一個小燒杯放入油中時,小燒杯就會隱匿消失。這一招還可以這麼玩:
(1)先將小燒杯放入裝油的大燒杯中,這一幕準備工作不要讓學生看見 。
(2)拿出另一小燒杯小心以榔頭敲碎,然後將玻璃碎片丟入大燒杯中。
(3)略施魔術手勢,然後從大燒杯中取出原先藏於其中的完整小燒杯,此時學生就會瞠目結舌。
(4)開始上折射率的單元。

接著來看一則實驗,下列照片中分別使用沙拉油與水來作對照

黃蟬花瓣在浸油與泡水後均能呈現透光;牛皮紙在浸油後能透光,至於泡水則無法被濕潤因而仍呈現不透明。基於油與水的折射率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能透光的原因是折射率相近?還是液體能有效潤濕表面從而進入其內部才是主因?也就是說,無論是汆燙或是油炒都能將菜葉煮熟形成半透明,關鍵應不在於使用的液體之折射率。

相信有不少人在配戴蛙鏡游泳時會有這種困擾,那就是蛙鏡內部會起霧而影響視線。這是因為水蒸氣在蛙鏡內凝結成無數個小水珠,由於每個小水珠都等同一個小透鏡。依球珠的造鏡者公式,平行光入射後,焦點約略位於水珠後方0.4R處(R=水珠半徑)。平行光先匯聚後再形成發散光,這種現象從泳者看來,視野就呈現一片白茫茫,就類似於透過毛玻璃看後方的物體一樣。為了消除此現象,往往在游了一段距離後必須先脫下蛙鏡浸入水中然後再戴上,否則就是先噴上泳鏡防霧劑

現在的游泳眼鏡則大多有防霧塗層,這種塗層具有超親水性,這是藉由降低水分子的表面張力,造成水珠在該塗層上的接觸角非常小,所以就無法結成水珠而攤成一片水膜,如此即可達到不起霧的目的。

接著來欣賞一則影片,拍攝地點則位於瑞典耶姆特蘭一處常於冬季舉辦滑冰賽的Blanktjärn,冰下可清楚看到魚在游動

這種看起來好像在水上行走的聖經式畫面,常見於結凍的薄冰湖面在下過雨之後出現,例如這則文章→《Walkies on water!》。水在結冰時是一種重新結晶的過程(recrystallization),這是化學上純化固體物質的方法之一,通常利用適當的熱或溶劑將固體溶解,然後再將溶液冷卻,此時會產生過飽和狀態,於是溶質結晶析出。在這結晶過程中,溶質會附著於晶體的晶格上而很整齊的長晶出來,然後將其他異物排斥在晶體格子之外以達到純化的效果。冰晶也是如此,在大型冰塊中,靠近中央的部位色澤偏白,這部位就是冰塊從外向內結晶過程中從水中被析出的空氣,因為無處可逃最後全部都被集中到中央地帶所導致。這種含有大量氣泡的冰塊由於存在著無數的液固界面,光線來到該處就會產生部分反射與部分折射。若氣泡太多,無數的界面就會發生無數次的漫反射,從而將射進的大部分光線反射回來而失去透明性。

白色的花瓣的呈色機制也是如此,在可見光範圍內因為不具有吸收峰,以致於白光中的所有色光都藉由花瓣內的小氣泡界面而發生漫反射,花朵因而呈現白色。至於一般的白花在雨後仍是白色,但為何 山荷葉屬 植物的花瓣卻會變成透明?這是花瓣表面的親水性差異所導致。典型的花瓣表皮細胞是呈圓錐形(conical),也稱為乳頭狀(papillose),該錐形細胞在呈現花瓣的光學特性與潤濕性方面十分重要。

山荷葉屬(Diphylleia)是小檗科下的一個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該屬共有3種,分布於北美、日本和中國。精選圖片這個Skeleton flower品種則是其中的Diphylleia grayi, 分布於日本北海道的宗谷岬。

根據這篇文獻→Diversity of petals in Berberidaceae: development, micro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floral nectaries,其中提及”papillose cells appear to be absent in Diphylleia“,若是如此似乎就合理了。因為以電子顯微鏡 (SEM)觀察荷葉時,可發現表面上有表皮蠟質的纖毛狀細微結構,藉由這種結構就能使水珠漂浮在葉面而難以附著

若是藉由雷射蝕刻處理過的金屬表面,也能具有和荷葉表面相似的結構,從而達成疏水現象

那麼一旦缺少這種圓錐形的表皮細胞,或是其外形呈現平坦的片狀,就有利於形成低接觸角的超親水性,從而將水分延展於表面來增加花瓣與水分的接觸面積,這有利於透過滲透作用將水分轉運至花瓣內部

由於Skeleton flower主要生長在相當潮濕的山區林地,而且位於樹木繁茂的樹冠下陰涼區域,因而演化出相當大面積的葉子來吸收微弱的陽光,這是在溫帶地區具有葉面最大面積的草本植物

這種花需要潮濕和寒冷的氣候才能生長,由於其對刺眼的陽光非常敏感,因此若是日照強烈則葉子很容易失水萎縮

一旦花瓣演化成缺少錐形細胞而具有較強的親水潤濕性,這樣在露水或雨水沾濕花瓣時,就能經由花瓣來吸收水分。然後藉由滲透作用將水分轉運至葉細胞的液胞內,使細胞產生向外施加在細胞壁上的壓力(膨壓),重新提供草本植物的支撐力。這種膨壓同時也減少了細胞彼此間的空隙,表現在葉子上,就是顏色變得明亮翠綠;表現在花瓣中,則是原本細胞間空隙充滿著空氣,經由膨壓即可將空氣藉由氣孔排至外界。加上花瓣的顏色大多由液胞內的花色苷(花青素的醣苷化合物)所形成,而白花的花色苷已被證實是紫羅蘭(Matthiola incana)的花朵在合成花青素時的中間產物,其屬於 無色的原花青素。無色代表在可見光範圍內不具有吸收峰,以致於白光中的所有色光都藉由花瓣內的小氣泡而漫反射回去,花朵因而呈現白色。

結論:所以這句「水分和細胞液的折射率相當近」宜改成「折射率差異的減小」,至於花瓣的細胞能否吸水,當然可以,只要水分進得來^^(藉由提高花瓣表面的親水性來達成)。這時由於被薄壁組織細胞包圍的花瓣脈管依然可見,因此整朵花看起來就像是一件精美的冰雕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