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色瞳

生活科學趣談

「眼睛裡長彩虹」的貓咪 – 萌寵控發布於 2021/11/25

虹膜的顏色主要取決於黑色素的濃度和分佈,異色瞳的貓咪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於黑色素無法正常均衡沉澱在虹膜中所導致。這種性狀較常發生在白貓身上,特別是土耳其安哥拉貓(Turkey angora)、梵貓(Van cat)和泰國御貓( Khao manee)等品種。異色瞳在科學上叫做 虹膜異色症,屬於一種遺傳性疾病,如果貓咪近親繁殖,就容易因缺乏遺傳多樣性而將這種基因缺陷遺傳下去。

遺傳學來說,貓的毛髮色素 只有兩種,分別是真黑素(Eumelanin)和棕黑素(Phaeomelanin)。控制白色的毛色基因則為顯性白(Dominant White,DW) 和白色斑點(White spotting,Ws)這兩個基因,二者都是來自 KIT基因 的失能突變(註:基因中被插入一段貓內源性反轉錄病毒序列,Fel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 ),從而造成毛髮及皮膚的白化。貓咪的隱性短白襪性狀就是位於 KIT 基因上。

“顯性白”顧名思義就是貓的白毛表現型由一對等位基因的其中一個顯性基因來決定,只要存在”顯性白”,毛髮色素就無法製造或遷移到正在發育的毛囊中,於是就成為一隻全身白的貓。這種白貓可以是雙藍眼或雙黃眼,若是藍眼則有較高的遺傳性耳聾機率(註:耳蝸內的毛細胞之正常運作,需要藉由黑素細胞的幹細胞來分化生成)。一個顯性白 + 未變異的KIT基因,約有60%的全白貓聽力正常;如果是二個顯性白,則高達75%的全白貓全聾;若是一個顯性白 + 一個白色斑點基因,則 1/3 的全白貓聽力正常, 1/3  聽力部分缺陷 , 1/3 全聾。(參考文獻:Endogenous Retrovirus Insertion in the KIT Oncogene Determines White and White spotting in Domestic Cats

白色斑點基因則是決定 雙色貓 的白色區域之分布外貌,身上隨機出現白色斑塊,區域界線明顯。白色斑點基因可能存在三種基因型:兩個顯性等位基因(DW/DW)會呈現大區域的白毛,當白斑的覆蓋範圍遍及全身的話,便會成爲一隻全白色的貓或是參雜幾根有顏色的毛髮;一個顯性與一個隱性等位基因(DW/KIT)導致中等程度的白斑;兩個隱性等位基因(KIT/KIT)則是出現短白襪的低度白斑性狀。如果眼睛周圍有出現白色斑塊,這個白色斑點基因就可以影響黑素細胞生成虹膜中的黑色素,從而造成藍色的虹膜。

由於貓的毛色也會受到隱性基因的影響,這種情況會產生淡化色系的「重點色」,它是局部白化症的一種形式,這是因為參與黑色素生成的酪氨酸酶發生突變所導致。由於突變的酪氨酸酶不耐熱,酶在正常的體溫下會失去效用,但仍會在溫度較低的皮膚處生效。因此深色色素只在四肢、尾巴、耳朵與鼻子周圍等體溫較低的區域生成。重點色小貓出生的時候是白色的,因為子宮的溫度是均勻的。隨著小貓長大,毛皮中溫暖的區域依然是白色的,但是溫度低的地方顏色開始變暗。酪氨酸酶發生突變也會在虹膜呈現缺乏黑色素的藍色,但都是雙藍眼,典型代表是暹羅貓和喜馬拉雅貓。

至於兩眼虹膜有不同色澤的異眼貓(odd-eyed cat),首先其必須具有白色斑點基因,才能去除色素細胞的作用,從而阻止黑色素顆粒到達虹膜。若貓咪的親代其中一位具有藍眼珠,而另一位正常,那麼子代可以是雙藍眼、一對傳統正常色的眼珠,但亦有可能一邊眼的虹膜是藍色,而另一邊卻是傳統色。

異色瞳出現在人類身上則比寵物更罕見,並且與缺乏遺傳多樣性無關。先天方面,大多是來自於遺傳,可能與 瓦登伯革氏症候群(Waardenburg Syndrome)或斑駁病(Piebaldism,斑狀白化病)相關,其可由KIT基因的突變所引起。後天的情況有可能是因為患上頸交感神經節麻痺的霍納氏症候群或虹膜炎,使虹膜造成損傷而萎縮,從而產生異色瞳。

異色瞳可分為完全異色、部分異色(扇形異色)、中央異色。完全異色是左右眼的虹膜顏色不同,部分異色是和中央異色則是虹膜的一部分顏色不同。比如電影 Last Christmas 中的 Emilia Clarke 屬於中央異色

Jane Seymour 屬於部分異色,Kate Bosworth 也是

Dominic Sherwood 則是完全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