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防曬乳

真相追追追

今外出慎防「危險級」紫外線 未來一週皆高溫炎熱 – 自由時報發佈於2018年7月29日

這幾天都是豔陽高照晴空萬里的大熱天,台灣各地紫外線幾乎都是過量級與危險級(特別是在下午1~2時),若沒做防曬一不小心就可能會曬成黑美人。市售防曬乳可分為物理性防曬與化學性防曬兩大類,前者是藉由二氧化鈦、氧化鋅等無機物微粒來反射紫外線,防曬係數越高則塗在皮膚上所呈現的色澤會越白;後者則是使用某些有機化合物能吸收紫外線的功能來達成防曬目的,擦在皮膚上幾乎是透明無色。下列影片是YouTube上諸多實測中的一則,請勿以此來斷定孰優孰劣

在化學性防曬商品的主成分中,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是常用的成分之一,它是在1950年代開發的有機化合物,可吸收陽光中的UV-B(波長介於280~315奈米,會引起曬傷及皮膚紅腫)。通常它會與其他防水 脂質體 結合以增加對皮膚的附著力,並降低經由皮膚滲透的潛在毒理學風險。Octinoxate 在美妝產品是翻譯成”桂皮酸鹽”,這是錯誤的譯名,因為它沒有陽離子,而且從下列結構式中的氧原子位置即可判斷其屬於酯類

這個 Octinoxate 成分在製藥和化妝品中已獲得FDA批准,應用在防曬產品中的最大濃度經台灣衛福部限量為10%(註:化粧品含有醫療或毒劇藥品基準)。常見的化學性防曬成分還有

4 MBC:在美國和日本不允許使用

Oxybenzone (Benzophenone-3):防曬乳成分中常用來過濾 UV-A(波長介於315~400奈米,光子能量比UV-B小,但可穿透玻璃進入室內及車內),不適用於幼童;會造成珊瑚白化,夏威夷已立法禁用;台灣衛福部限量為6%

Octyl-dimethyl-PABA :易發生皮膚過敏反應,台灣衛福部限量為8%

結論:由於化學性防曬商品的配方中常含有內分泌干擾物,幼童建議使用物理性防曬,亦即成分中含有氧化鋅(Zinc oxide)、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的產品。

延伸閱讀

防曬乳的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