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裝可樂比瓶裝的好喝?

真相追追追

罐裝可樂為什麼比瓶裝的好喝?– 每日頭條發布於2018年8月9日

如果瓶裝是指玻璃瓶,那麼原標題可能就要反著寫了!來看看這篇的分析↓

玻璃瓶的可樂最好喝,是你的幻覺嗎?– 鳳凰網發布於2018年6月9日

這一篇寫得精采,來補充一下文中提及的「透氣性」,其專業術語是 “gas permeation”,是指氣體分子通過膜或界面的滲透,這是藉由擴散作用來達成,也就是氣體從高濃度移動到低濃度區域的過程。以天然橡膠氣球為例,這種高分子聚合物會使用硫來當作分子間架橋的交聯劑

當氣球充飽空氣後,氣球內部高壓(高濃度)的空氣就會透過橡膠分子間的孔隙往外界擴散。這也是灌氦氣的空飄氣球比灌空氣更容易消氣的原因,因為氦氣分子比氮或氧分子小,比較容易穿過孔隙(註:同溫下氦的方均根速率也比氮或氧分子快)。其實包括金屬(鋁)、陶瓷(玻璃)和高分子聚合物(PET)都可以發生滲透,只不過金屬和陶瓷的滲透性遠低於聚合物罷了。

因此若原本充填於各種容器的二氧化碳壓力相同,那麼在運送與儲放的長時間下,PET瓶裝的可樂因二氧化碳易經由瓶身滲透到外界 CO2(aq) ⇌ CO2(g),導致碳酸濃度降低,相對就沒那麼好喝,這樣也就不難理解了。

根據這份資料 → Pressure In A Can Of Soda,可口可樂 330ml易開罐在室溫24℃環境下,罐內的二氧化碳壓力是 55 psi 或是 380 千帕(3.87kg/cm2)。實測則是 60 psi(4.2kg/cm2 ),下列影片是採用電阻應變片electric-resistance strain gages),將其黏合在鋁罐外壁,然後利用薄壁圓柱壓力容器的理論來測量出內部壓力。

既然二氧化碳分子很難滲透鋁金屬和玻璃,那麼為何玻璃瓶裝的可樂會比鋁罐好喝呢?難道是因為比較難買到且價昂所產生的心理因素嗎?由於玻璃瓶無法採用上述方法來測量內部壓力,網路上也找不到內部員工所透露的資訊(e.g.充填的二氧化碳質量)。但是啤酒瓶都能耐壓到1.4Mpa,相當於14.3kg/cm2,這遠比易開罐的4.2kg/cm2多很多,所以合理懷疑玻璃瓶應該能充填比易開罐更大的壓力才對,如此一來溶入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喝起來當然就會更好喝了(這就如同加了冰塊的可樂較好喝,因為低溫的氣體溶解度較高,較不易逸散,還能在喝下去之後打嗝^^)。至於速食店的可樂也頗受好評,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其中裝二氧化碳的鋁瓶能耐壓1800psi(126.6kg/cm2)^^

另外,罐裝的規格有常見的330毫升與 瘦高型的235毫升,我個人則偏愛後者,感覺氣泡的口感較明顯,這倒是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在同樣的材質與器壁厚度條件下,圓柱容器的耐壓值和容器半徑大小成反比(註:如同肥皂泡內外壓力差的公式),這也是為何耐高壓的氣瓶都設計成細細長長的原因,因為這樣才能充填更多的氣體。

結論:
關於可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 ,有時只須憑直覺去做,若真要討論哪一種比較好喝,這將會是一場大辯論^^

後記
發明蘇打水的人就是國中理化課提及發現氧氣的約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但他在1767年開發出製作技術後,並未將其商品化來獲利。隨後在1783年,一位瑞士製錶師約翰·雅各·舒味思(Johann Jacob Schweppe)藉此研發了世上首套製造瓶裝碳酸礦泉水的生產技術,並創辦了舒味思公司

上圖的通寧水可拿來製作螢光冰塊,請參考先前這篇 → DIY螢光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