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冠羞避

生活科學趣談

保持社交距離是目前全世界正在進行的行為,有些樹木也是如此,只不過已經進行很久了。在某些森林中,如果仰望樹梢,可能會在樹冠之間發現明顯的通道狀間隙,特別是在同一樹種與樹齡接近的林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 樹冠羞避自1920年代以來,科學家持續在探究此現象,並提出了幾種可能的機制

影片中的解說員提及「目前最佳的科學解釋是:樹冠層的樹葉會釋放乙醇氣體,這樣其他棵樹的樹葉就不會靠近」,這稱為 化感作用Allelopathy)。樹木感受到生存壓力時會釋放乙醇 → 有甲蟲竟然用酒漬樹木來種植食物,不過由於乙醇氣體會隨風四處飄散,為何只會影響鄰近的樹葉,這位解說員並未說明。

造成樹冠羞避現象的成因還有:

一、風吹樹搖時彼此相互碰撞,導致枝條與葉芽組織被破壞,造成其無法繼續側向生長而只能朝上方生長。

二、鄰近其他棵樹的樹冠陰影所造成。葉綠素吸收光譜的最強吸收帶有兩個,一個在波長為640~660nm的紅光部分,另一個在波長為430~480nm的藍紫光部分(對綠光的吸收很少,所以呈綠色)。

由於鄰近植被的存在會改變植物的光照環境,紅光被鄰樹吸收後,較少的紅光會造成本身葉芽下胚軸和葉柄的生長增強,因此側枝會逐漸彎向上方,這種陰影遮蔽反應(Shade-avoidance responses) 是藉由光敏素來達成 → 解出光敏素的結構。由於陰影遮蔽反應會降低鄰居將來的遮擋程度,於是就能有效避免彼此交叉重疊,從而產生樹冠間的通道狀間隙。

三、演化的機制。樹冠羞避所產生的通道狀間隙可以讓較多光線照射到森林地面而使其他動植物受益,從而對樹木本身有利。另外,透過枝條不與鄰居實際接觸,能限制食葉昆蟲的傳播,防止病蟲害的擴散蔓延。

四、植物OS:我們只是在玩 小學課桌畫線 遊戲,誰都不准越界,我不碰你,你也別碰我,在有限的資源中不是只有競爭一途,彼此尊重和平共處、共同勉勵向上是可行的,謝謝~^^

同場加映:Crown shyness on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