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蛋裡的科學

生活科學趣談

一、包鹽法

二、紅土古法

二、鹽水法

販售生鴨蛋的商店:北市萬華桃園龜山台中東區四重溪紅仁鴨蛋

製作蛋黃月餅須使用生的鹹蛋黃,生蛋黃在經過鹽漬後會凝固,並伴隨著較高的油脂滲出與鬆弛砂礫質地的口感

取出鹹蛋黃之後,剩下的蛋清可以拿來做鹹蛋蒸肉。若是嫌蛋清太鹹而丟棄又覺得可惜,只使用蛋黃來製作鹹蛋亦可

接著來聊聊為什麼鹹蛋黃會冒油?

蛋黃大約是由52%的水、16%的蛋白質、26%的脂肪(註:溪邊放牧的鴨生的蛋之脂肪含量較高),以及醣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所組成。其中的脂肪約含62%三酸甘油脂+33%磷脂質+5%膽固醇,磷脂質當中又以卵磷脂的80%含量最豐,這是一種具有兩親性質的界面活性劑。這也是為何黃豆粉能拿來洗碗盤的原因,因為它含有大豆卵磷脂

藉由界面活性劑的作用,使本來不能互相溶解的兩種液體能夠混到一起的現象稱為乳化,具有乳化作用的界面活性劑亦稱為乳化劑。油水互溶後的混合液體稱為乳濁液(Emulsion),乳化的機制是藉由界面活性劑的兩親性質,使其易於在油水界面上吸附並富集,從而降低了表面張力。這種油水互溶的乳濁液依油水比例可分為水包油型(Oil-in-Water )和油包水型(Water-in-Oil),牛奶屬於前者,奶油則屬於後者。由於蛋黃中的水分含量比脂肪多,因此蛋黃中的微胞屬於下圖左方的水包油型 O/W

水包油型微胞相對而言是比較不穩定的結構,油具有慢慢聚集的趨勢,比如攪拌就能加速這個過程。因此若將全脂牛奶或鮮奶油經過長時間攪拌後,可將水包油型改變成油包水型,這就是 鮮奶油打發 過程的變化(註:親水端伸入水滴中與氣泡中)

下圖是蛋黃中的小油滴微胞結構,平均直徑約30nm,外圍襯著一圈磷脂與蛋白質所形成的薄膜,藉由磷脂的親水端將其牽入水中,形成水包油型的均勻乳化狀態

一旦將生鴨蛋浸入高鹽環境,食鹽會從蛋殼的孔隙擴散進入蛋清然後再進入蛋黃內,蛋黃內的水分則是藉由滲透作用而穿過蛋黃膜滲透至蛋黃外。由於油滴微胞薄膜上的載脂蛋白會因 鹽析 作用而產生凝聚沉澱(鹽誘導沉澱)

因此小油滴微胞的外圈薄膜就會被破壞而打開,從而造成內部脂質的釋放,也就是乳化作用的穩定狀態被破壞了。接著這些小油滴就有機會彼此碰在一起,藉由「同性互溶」(likes dissolve likes)的非極性分子之凡德瓦力相互吸引來形成大油滴,然後油滴越聚越大顆。並且藉由凝聚的蛋白質彼此間的交聯,將生蛋黃凝膠化,就會呈現如同打發後的鮮奶油或是奶油那樣無法流動的狀態。

最後在加熱鹹鴨蛋時,煮熟的鹹蛋黃能具有更高的自由脂質釋放。而高鹽濃度也能誘導蛋白質的熱聚合,這就如同製作莫札瑞拉起司時,凝乳在濾除乳清後,會加入高溫的含鹽熱水來攪拌,反覆做拉伸的動作,凝結的酪蛋白就能彼此聚集在一起形成莫札瑞拉起司

下圖是剛開始凝乳而尚未拉伸的莫扎瑞拉起司,當溫度升高時,其顯微結構中以藍色標示的脂肪會逐漸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球狀,紅色區域則是蛋白質

至於醃製鹹蛋黃時加入酒精,這能加速微胞結構的破壞以利鹹蛋黃的出油,機制就如同酒精可以溶解冠狀病毒的脂質外套膜。

結論:
1. 鹹蛋的冒油機制是利用鹽之滲入,使蛋黃中的蛋白質產生鹽析作用而凝膠化。
2. 微胞的結構被破壞後,小油滴釋出而越聚越大顆,將不穩定的水包油型改變成油包水型。
3. 鹹鴨蛋加熱後,有利於更高的自由脂質釋放與蛋白質的重組聚合。

同場加映:

延伸閱讀

皮蛋裡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