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油芒是在數千年前由台灣南島語族從一般野生油芒經選育馴化而來(經過長期的雜交、育種、強化某些特質之後,挑選適合的品種來栽種),由於種原稀少且尚未散播出台灣,因此稱之為孤兒作物。這種作物能夠抵禦乾旱、寒冷和鹽化土壤,而且營養價值比稻米還要高 → 台灣油芒簡介
它的幼苗外觀跟求米草還蠻像的
順便來聊聊文中這句「台灣油芒為C4植物」。植物依碳固定的方式可分為
●C3植物的三碳循環(卡爾文循環):將CO2固定成 甘油醛3-磷酸,C3植物生長於水分陽光充足的環境下,代表植物有小麥、水稻與大豆等
●C4類碳固定:CO2第一步先在葉肉細胞中與丙酮酸結合成四碳的 草醯乙酸 而被固定下來,然後再轉變成同樣是四碳的 蘋果酸,接著運送到維管束鞘細胞中,在該處分解出一個CO2來進行卡爾文循環。雖然這樣消耗的ATP較多,但優點是乾旱而氣孔關閉時,仍可從原先儲存在葉肉細胞中的四碳酸來提取CO2以進行後續的卡爾文循環。其光合作用的效率比C3植物還高,代表植物則有玉米、高粱和小米等耐旱植物。
●景天酸代謝(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CAM):可生長在極度乾旱的地區,氣孔只在夜間開放以攝取二氧化碳,合成的蘋果酸則是儲存在液泡中,到了白天再將二氧化碳釋放到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循環,從而製造出葡萄糖。 代表植物有景天科的石蓮與落地生根、龍舌蘭科、仙人掌科、空氣鳳梨等。臺灣水韭也是一種具有景天酸代謝現象之植物,下則影片標題「夜間行光合作用」則不夠精確,畢竟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指植物以光作為能源。因此依然是在白天行光合作用,只不過光合作用所需之二氧化碳是來自於液泡中的蘋果酸經由反羧化作用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