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的鸚鵡

生活科學趣談

影片中的地點位於秘魯馬努國家公園(Manu National Park Peru)

在第一則影片中,畫面右側較少的那幾隻是 綠翅金剛鸚鵡,中間數量較多的則是 緋紅金剛鸚鵡

牠們之所以會群聚在該處吃黏土,有兩種假說:

一、補充鹽分

影片中提及「等到帶有鹽份的空氣飄到亞馬遜西部,大部分的鹽分就已經沒了」。由於海水蒸發時不會把鹽類帶上來,水中的鹽類是岩石或土壤經由淋溶作用所產生,因此這句話或可改成→「亞馬遜雨林地區由於多雨,因此表層的土壤就會基於長期的淋溶作用而缺少鹽分,這或將導致生長的植物中所含的鹽分較少,從而造成在樹冠層攝食果實的鸚鵡因此缺少生長所需的鹽分」,所以牠們才會飛到這處崖壁來吃黏土。

影片中的崖壁看起來似乎有層理結構,果真如此的話,這些黏土就是沈積作用所形成,因此間歇沉積的黏土成分就會有所變化。從而在早期沈積出富含鹽類的黏土層,並在後續河水的侵蝕作用下,裸露出這些富含鹽分的崖壁。不過,這種補充鹽分的論點也有弱點,畢竟該區某些生活在樹冠層的猴子也是只吃果實,為何牠們卻不須吃土呢?

二、去除毒素

未成熟的果實富含單寧,這是植物的一種防衛機制,利用它可與蛋白質結合生成不溶於水的沉澱來封住昆蟲的口腔,因此可以防止果實在未成熟之前被昆蟲攻擊。另外,某些果實也含有毒性的生物鹼,因此有人就認為藉由攝食這些粘土時,或可透過吸附等作用將其與毒物結合,然後讓這些毒素能隨著粘土排出體外。這就如同藥物中毒時,若攝入活性炭即可將其吸附以減緩被胃腸道所吸收。這種解釋似乎比補充鹽分更具說服力,只要猴子與鸚鵡的食物不同即可。不過也有學者反對這種論點,他們認為鸚鵡群聚吃土的現象只出現在地球上少數幾個地區,這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所以去除毒素說無法適用於其他不吃土的地區。因此會不會是產自亞馬遜西部的果實含有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生物鹼?

這讓我回想起以前養過的愛情鳥,牠們就是要放一小疊的紅土在旁邊,偶而牠們就會去小啄一下。不過我有留意到一個現象,繁殖期牠們吃紅土會比較頻繁,因此不免也令人懷疑鸚鵡吃紅土會不會是基於補充營養的需求? → Food availability and breeding season as predictors of geophagy in Amazonian parrots.

First record of geophagy by a Ramphastidae species (Piciformes) – Published: 

延伸閱讀:

接著來看吃土的搞笑影片:

吃粉筆:

其實這些粉筆是使用食品級碳酸鈣來製作的,可當作 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