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愛好者相機捕捉到紫色光束 取名為「史帝夫」– 中視新聞發布於2017年4月24日
相較於常見的綠色或紅色極光,這個罕見的流線型光束以肉眼觀察時,顏色卻是偏白
調整快門來拍攝時,甚至可以拍出藍紫色的色澤
極光是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下的絢麗表演,綠色極光大約發生在100公里的高度,紅色的極光則約兩倍高(資料來源:NASA)。但是歐洲太空總署Swarm衛星飛過這道25公里寬的白色光束時,在地表上空300公里處測量到3000℃的溫度,這相較於極光的 500°K ~ 1400 °K,其溫度顯然高多了(資料來源:ESA)。另外,綠色極光的高度通常約在100公里,紅色極光高度則約兩倍,這樣的高度也比白色光束的300公里來的低。特別是Swarm衛星測得它的氣體流速比光束外的氣體快了 6公里/秒,若是以綠色或紅色極光而言,它們是電子撞擊氧原子或氮原子所形成,由於電子質量僅約氧原子的三萬分之一,因此被電子轟擊的原子不會呈現出【它的氣體流速比光束外的氣體快了 6公里/秒】,這樣的證據支持這道光束是被高速質子流轟擊所產生的「質子極光 Proton auroras」。雖然研究這個”Steve”現象的Prof. Donovan認為質子極光不可見,但是從下列幾點來判斷,我仍然傾向於這是質子極光:
1. 相較於電子,質子的質量大,慣性大,因此發生質子極光的緯度會比常見的極光還低→”Simultaneous ground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an isolated proton arc at subauroral latitudes“,這一點符合觀察者所宣稱的「有人開始注意到 Steve 有些不太一樣,因為這條光帶出現的位置比北極光要偏南一點」→”www.qdaily.com”
2. 質子極光比較罕見,但並非不可見
3. 質子可以捕獲電子成為氫原子,然後再發射氫原子光譜中的「巴耳麥系」,氫放電管 hydrogen discharge tube在大電流之下所呈現的色澤就是【白光】
其實Swarm衛星當時應該做光譜分析,這樣答案就能揭曉了。
最後來欣賞這些被暱稱為 Steve 的新型態極光:The Gallery of Steve
I completely forgot about this night, Aug 5, 2016. #Steve vid shot pointing straight up at Thunder Lake Alberta.
由 Neil Zeller 發佈於 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