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吃得少,活得久

生活科學趣談

劉爾金快走戒酒戒消夜 90天狠瘦21公斤救命 – 蘋果新聞發布於2015年11月19日

公視曾播過一集由BBC所製作的紀錄片《Eat, Fast, And Live Longer》,根據普林斯頓大學一項研究《Life and death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指出,1930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雖然物質條件變差,但是平均壽命卻約增加了六年。於是主持人Michael Mosley親身去體驗各種斷食的方法,企圖來找出吃得少與活得久的關聯。

在老鼠的實驗中,如果吃得少會活得更久且更健康,但是如果食物充足卻反而不行。這帶來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動物們為什麼要演化出這樣一個機制呢?」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在生存條件良好的時候,大自然有利於那些會投入精力來繁殖後代的生命體。而在物質匱乏時期,若是動物轉而把珍貴的營養投入到細胞修復的用途中,則將有利於延長壽命直到饑荒結束還能進行繁殖活動。」由於細胞修復是抗衰老與防癌的過程,這似乎能解釋為何餵食較少的動物可以活得更久,而且更不容易得老年疾病,例如癌症等。某些研究者也認為對一些壽命較長的動物而言(例如哺乳動物),牠們在繁殖與照顧後代上要耗費大量精力, 這使得在饑荒時期繁殖後代的風險比起其他壽命短的動物(例如果蠅)來得高。由於這些物種的繁殖需要很多的能量,以至於牠們的身體在食物短缺時期會阻止其受孕,而壽命較長的動物通常也禁得起等,可以等到食物足夠的時候再去傳宗接代。

在這部紀錄片中提及科學家發現人體有一種 IGF-1 的生長因子,它能促進細胞新生,在青少年時期扮演著成長的重要角色,而且是在飽餐後會分泌。這種賀爾蒙如果過多,身體就不會去修補老化細胞,而是用新細胞去替換。這種情況對成人而言弊多於利,因為細胞的增生有增加罹癌風險(例如持續發炎所導致的癌症)。因此成人若要減少 IGF-1 的分泌,簡單的方法就是適當的斷食,在飢餓狀態下,人體就不會去增生新細胞而是去修補老化細胞。主持人Michael Mosley嘗試了三種斷食的模式:
1.每月斷食三天半,期間只在晚上喝50卡路里的湯
2.隔日斷食,一天只吃少量中餐,隔日正常進食
3.一週正常進食五天,然後輕斷食兩天(只吃早餐與晚餐,男性600卡,女性500卡,以蔬菜水果肉類為主,不吃碳水化合物)

在經歷過三種斷食的模式後,Michael Mosley推薦第三種給想減肥或體重正常,但想要修補老化細胞的人。

在紀錄片最後,主持人Michael Mosley的結論是:「Fasting is not about trying to live to 140, it’s about staying healthy for as long as you can.」

延伸閱讀

啟動長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