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俗

生活科學趣談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相傳是朱元璋為了揭竿反元,但元軍監控嚴密,義軍無法傳遞消息,為此劉伯溫獻計在中秋節互贈月餅,並在裡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作為起義的訊號。但另有一說則是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唐軍裴寂以圓月為構思發明月餅,廣發軍中以做為軍糧。吃月餅是各地華人過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小時候月餅是中秋時節親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禮物,由於吃不了那麼多就會轉贈他人,轉來轉去甚至有時又會→ 回到自己手中^^。

在美國送禮則是常連同收據 SALES RECEIPT 一起送

註:這不是”尪仔標“,尪仔標是硬牌,可以拿來”搧”

還好現在不流行送月餅了,我從小就不喜歡吃月餅,因為我的農曆生日就落在中秋節,所以小時候過生日都是只吃月餅>.<。

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就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此觀念在唐代已被廣泛認同,唐代女性愛拜月,便很好理解了。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習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當時的皇宮會舉辦晚會,附近居民半夜都能聽到從宮廷傳出的音樂聲,此即所謂「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至於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吳自牧《夢粱錄》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蔔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絕。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台灣吃柚子的習俗,則是由於中秋節前後適逢柚子的盛產期,於是便成了中 秋節的應節食物。這一天小朋友也會玩起 戴柚帽的遊戲,取其柚子與「佑子」諧音的吉祥之意。

至於中秋節烤肉的緣起,相傳是萬家香醬油的一則廣告所帶起的風潮,一句「有媽媽的味道」,牽動起外地遊子的思鄉情懷

祝大家中秋愉快,月圓人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