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牛VS.澳牛

真相追追追

今天來聊聊牛肉篇,每年的除夕前總會看到好×多有一堆人在搶牛肉,彷彿是下殺一折似的用力搬,而且還不乏搶到動肝火的衝突場面。很多人認為美國牛肉最好吃,入口鮮嫩多汁且無草腥味,瞧瞧這油花分布的多漂亮啊…

beef1

澳洲的草飼牛肉,則因採取自然放牧的飼養方式,由於牛隻有大量的活動,所以肉質精瘦幾乎沒有什麼脂肪,同時也帶有一股饕客所說的”野味”

beef2

美牛之所以廣受饕客們喜愛,其中一個因素是美國牛從小就限制牛隻運動,目的是利用不讓牛隻自由行動來使牛肉充滿脂肪,油花分布才能相當均勻,於是口感就會變得肥美好吃。另一個因素則是美牛被餵以穀物,這可縮短飼養時間而得到最肥美等級的牛肉(年齡越小的肉質相對越嫩)。這種生產方式非常特別,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從仔牛的產育到屠宰平均只須要一年半的時間(澳洲草飼牛則約需二年半),這是如何辦到的?

可以藉由在穀物中加入食品添加物來達成,例如 Flavodan 這種飼料甜味劑。因為苦味或不良異味通常是一種警訊,告訴身體別吃可能是不好的、腐壞的、或是對身體有害的東西。而 苦味遮蔽劑 則以操控味覺的手法來避開身體內的警告系統,如此便嚐不出食品的苦味,自然也就不會將不良的異味傳到大腦。誠如分子生物學家 Bernd Bufe 所言:「苦味遮蔽劑的成功,意味著身體自我保護機制的失靈」。這種自我保護機制同樣也存在牛隻身上,牛是吃草的動物,常會出自本能的拒吃含有肉粉、骨粉、化學合成營養素等飼料,因為這些成分的味道完全不符合牠們的覓食本性。於是一些國家(ex.英國)為了降低飼養成本,曾經將一些其它病死動物(羊)的肉和骨頭的混合物(肉骨粉)加入飼料中以補充牛隻蛋白質,並添加遮蔽劑來欺騙牛隻的味覺,讓牠們誤以為是新鮮的牧草而大快朵頤,強迫讓少動的牛每天吃下超過身體所需食物的量,其結果就是快速增重發胖。狂牛症這種疾病就是透過餵食含有疾病的動物骨粉來傳播,病源就是普里昂蛋白(prion),這是一類僅由蛋白質所構成的感染性物質。這種感染物具有一定程度的跨物種傳染力,如果它污染了飼料,牛隻長期食用就可能得狂牛症。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承認出現狂牛症病例,且證實和人類「感染性海綿狀腦病」有關,此即「狂牛症事件

反觀澳洲草飼牛由於採自然放牧的方式,飼料沒添加肉骨粉與苦味遮蔽劑,因而從未發生狂牛症病例,未被列為Mad Cow Disease的發生區域。雖然澳洲也有穀飼牛,但犢牛時期還是喝牛奶,幼牛期也是吃草,只在最後幾個月以穀物飼養,生長雖較慢,口感相對於美牛也略差(註:有些澳牛的口感不輸美牛),但較無健康疑慮,同等級的的肉品價格更是比美牛便宜約1/3(註:從大×發比價),只要烹飪得宜仍是絕佳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