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故事-口湖牽水狀

真相追追追

雲林口湖挑飯擔、點燭光 – 蘋果新聞發布於2015年7月22日

雲林縣口湖鄉的地理位置是在北港溪出海口北方,走西濱公路時可以看到當地有不少由潟湖演變而成的濕地,而著名的 外傘頂洲 就在附近,所以口湖鄉在地形上算是由潟湖陸化所形成的低窪地區。根據《雲林縣采訪冊》記載:『北港溪即笨溪,南隸嘉義,北屬雲林,為二邑分界之所。舊金湖港,也被稱為下湖港,隸屬現今雲林縣口湖鄉,可進大商艘,海岸寬闊,在道光中葉取代猴樹港而成為笨港對外運輸的河口港』且根據《臺灣輿圖纂要》記載:『出湖,舟遇逆風,可泊寄於此;舟至鹿港口,猝遇北風,逆不得入,則沿海岸深處,駛往下湖,或樹苓湖灣可避也』。由於地理位置具有轉運和休息的功用,因此清道光時期街上商賈雲集,人口眾多,成為當時非常繁華的港口商鎮。

根據維基資料,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農曆六月初六大雨連宵(註:颱風襲台),初七忽然狂風大作加上暴雨襲擊,磅礡的雨勢使得暴漲的北港溪與牛挑灣溪溪水灌入樹苓湖,又因西邊兩道沙汕(現今的外傘頂洲)阻隔溪水入海,來不及宣洩的溪水在強烈西南向颱風襲捲下(註:颱風所引進的西南氣流),形成龐大風暴潮,倒灌進沿海地帶,造成湖內洗港的慘況。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沿海一帶,全部淹沒,尤以下湖口一帶的九個村莊(下湖、蚶仔寮、黛仔挖、新港、無尾敦、蝦子寮、下崙仔、泊仔寮、竹苗寮)最為嚴重,其中蝦子寮與竹苗寮更是全軍覆沒。直至六月十二日雨勢稍減,海水退潮,沿海一帶橫屍無數,根據官方統計死亡人數為三千人,但此應為保守數字,民間說法為七千多人,且當地所有田園跟魚堤都已毀壞,屍體數量無法單靠民力收埋,必須倚靠官兵才得以收埋,當地所有的棺材跟草蓆早已被買盡,為了不使無法收埋的屍體曝屍荒野,只好集體挖坑分四處埋葬,稱萬人塚。迨收埋過程告一段落,由臺灣總兵葉長春會同臺灣府知府仝卜年向道光皇帝稟告災情,為了體恤百姓,皇帝特准開義倉榖米一千石並撥銀三千兩賑災,另將收埋罹難人民的萬人塚敇封為「萬善同歸」,但因為災後飢荒和屍體腐敗後發出的惡氣,導致當地之後又發生瘟疫(註:可能是積水造成的傳染病,例如痢疾、傷寒、霍亂等),死了三千人,於是當地開始謠傳如此慘烈的災情是因為道光皇帝開的金口,導致死亡人數與民間統計的七千人湊為「萬」善同歸。為了奠祭因水災亡故祖先,該地每年於農曆六月舉辦「牽水狀」。

這種因颱風所造成的海水倒灌事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2005年Katrina颶風,造成美國紐奧良市這個臨海的低窪地區有超過八成以上遭水淹沒

發生這種風暴潮(Storm Surge)的機制一部分來自於低氣壓中心所引起的海水面上升,亦即水位的上升所增加的水壓將抵消低氣壓的下降值,使得在水表面下的等高平面上各處的總壓保持恒定。另外一個影響更大的機制則來自於向颱風中心旋入的風會藉由風剪力(摩擦力)推送水體向低氣壓中心處來堆積。表觀的典型模式則是颱風襲擊時,將海水壅積於海岸,沿海低窪區會造成海水倒灌不退的災害,此即俗稱的海水倒灌。風暴潮會使受到影響的海區之潮位大大的超過正常值,如果風暴潮來臨的時機恰好與影響海區漲潮的時刻相重疊,就會使水位暴漲,海水湧進內陸,造成巨大破壞。如1953年2月發生在荷蘭沿岸的強大風暴潮,使水位高出正常潮位3公尺,洪水沖毀了防護堤,淹沒土地80萬英畝,導致2000餘人死亡。又如1970年11月發生在孟加拉灣沿岸地區的一次風暴潮,曾導致30餘萬人死亡和100多萬人無家可歸。2013年,颱風海燕侵襲菲律賓禮智省獨魯萬市,導致1萬人以上死亡。

folkways2

氣象局除了會在颱風來襲時提醒民眾「沿海低窪地區應嚴防海水倒灌」之外,也常在解除颱風陸上警報時特別叮嚀「需嚴防颱風過後會引進西南氣流,造中南部山區豪雨成災」。其原因是當颱風通過臺灣時,在颱風的南方吹的是西南風,如颱風走向適當再加上天氣型式的配合,常引進強盛的西南氣流,此種暖溼的氣流受中央山脈阻擋,抬升至適當高度後,其挾帶之水氣易凝結而降雨,以致常在中、南部地區產生豪雨,造成嚴重災害。例如民國70年艾妮絲颱風和民國93年敏督利颱風,皆是在引進強烈西南氣流後,造成了嘉南地區的93水災及中南部地區的72水災

folkway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