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膚色

真相追追追

科學家:「露西」可能不是人類祖先 – 中央通訊社發布於2015/05/28

這篇新聞讓我感到好奇的地方倒不在於露西^^,引起我注意是那根黑色的手指,米開朗基羅當年畫那張 The Creation of Adam 應該畫成黑人才對!根據遺傳學DNA的比對,人屬與黑猩猩屬大約於540萬到630萬年前產生分支。「人類單地起源假說」認為人類具有單一源頭,現代人類僅從非洲這個地點起源,這是目前科學界所抱持的主流觀點;至於「多地起源說」雖認為世界各地的人類同時平行演化成今天的現代人,不同地區的人類由於地理隔絕因此往不同的方向演化,但這種假說嚴格上仍然承認人類共同祖先起源於非洲。[註:維基資料]

由於黑猩猩的膚色很黑,不難想像當時在非洲分支出來的人屬其膚色也很黑。若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在非洲這個環境裡具有黝黑的膚色應有助於生命的繁衍。因為人體內維生素D和葉酸的含量都與陽光照射密切相關,維生素D需要通過紫外線照射所引發的光化學反應來合成↓

complexion1

人體則無法合成葉酸,需要從食物中來攝取,但是在紫外線照射下葉酸會迅速分解。人體需要葉酸才能合成DNA,葉酸缺乏將導致男性無法正常產生精子。而且葉酸對於神經系統的建構也有重要作用,孕婦懷孕時需攝入足夠的葉酸以保障胎兒的正常發育,若缺乏將導致胎兒發育畸形。既然維生素D和葉酸對紫外線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因此人體必須演化出能保護葉酸不被分解,同時也能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的機制。由於人類各族群的膚色因所處環境的紫外線強度而不同,這是生產出健康後代的演化機制所造成。赤道附近由於陽光照射強,紫外線強度高,居住在這裡的人相應的體內黑色素就必須多一些,這是藉由紫外線能使黑色素細胞內的酪氨酸酶活性增強,使黑色素細胞增多,因此黑色素生成旺盛。藉由移動至皮膚表層來阻擋過多的紫外線,使其無法穿進皮膚的微血管來分解血液裡的葉酸,所以在非洲這個環境裡,具有黝黑的膚色才有助於生命的繁衍。

那麼,既然人類原本都有黑皮膚的基因,一旦從非洲遷徙至世界各地後,為什麼膚色會改變?影響酪氨酸酶活性不是與基因相關嗎,難道這些基因會隨光照強度而改變?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這是藉由基因突變來達成。也就是說,當人類的祖先開始走出非洲來到高緯度地區時,由於那裡的陽光十分微弱,這時黝黑的皮膚就不再是一個優勢而是障礙,因為體內的維生素D就無法順利合成,影響的就是族群的繁衍。於是在上萬年的演化歲月中,與膚色相關的遺傳基因一旦發生變異,這就有利於開枝散業,適者生存就是這個道理,於是逐漸讓人的膚色由黑變白。

至於生活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為何會具有黑色的皮膚,畢竟在北極圈內的陽光微弱。這應該是得益於他們富含維生素D的飲食(ex.海象、海豹),或者是他們遷徙至此處的時間還不夠久遠(註:大約5000年前才遷入),因此尚未演化出具有淡膚色的基因。

結論:皮膚就像高靈敏度的天線,能夠根據光照的強弱進行微調,以維持維生素D與葉酸之間微妙的平衡(OS:我也會微調啊,夏天去一趟海邊就會發生了,哪需要上萬年的演化^^)。話說有位男性友人他們夫妻都是黑皮膚,卻生了一個皮膚白的像女孩的兒子。這不足為奇,因為媽媽是位喜愛戶外活動的黑澀會,當然就會有一身健康的膚色,她的膚色基因其實是偏白的,她若要轉白應該比我這種黑肉底的人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