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味精

真相追追追

今天來分享一篇有趣的文章:味精又怎樣?– 周老師的美食教室

印象中小時候的沏仔麵總會在油麵上先放一匙味精、一片肉片與油蔥,然後才淋上高湯;賣滷肉飯的店家甚至會將味王味精疊得高高的,藉以彰顯他們使用的是老字號的味精。曾幾何時,現在外食族卻擔心食物中是否摻了味精,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我想或許中國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是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吧。誠如周老師的美食教室所說的「雞鴨魚肉裡都會溶出麩胺酸鈉」,這也就是為什麼丟幾顆蛤仔就能讓一大鍋湯鮮美起來的原因,因為蛤仔的MSG含量約0.15%,這甚至比香菇的0.067%還高的多呢!另外,大白菜裡的MSG含量約0.1%、花椰菜約0.17%,這也是蔬菜高湯中會放這些食材來熬煮的原因。

重點來了,居家做菜可以使用這些天然食材所熬煮的高湯來增加鮮味,試問一般的餐館有可能花這麼大的功夫嗎?既然使用味精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成本又低,我就不太相信店家肯花這麼大的勁來做這種費工的前製作業,特別是在科學已證明二者都是同一種物質的前提下,這就好像冷飲店使用的果糖不可能商家自己從水果中提煉一樣。當然也會有不少的商家會標榜使用純天然的食材,它們的風味確實也優於僅使用味素的效果,不過那是天然食材裡溶出的其他成分(肌苷酸、琥珀酸、鳥苷酸…)所共同形成的風味,但對於造成「鮮味」的麩胺酸鈉而言,使用味精和使用天然食材其本質上是相同的。

聊到這裡令我想起國中時理化老師曾說:「冰糖和白砂糖都是相同的物質,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蔗糖結晶顆粒的大小」,當時我還問老師:「那為什麼阿嫲說燉煮補品只能加冰糖而不能用白砂糖」?歡迎各位朋友發表您的看法…

延伸閱讀

味覺產生的分子機制(上)味覺產生的分子機制(下) – 胡苓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