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的科學(五)麵團膨發

生活科學趣談

貝果很耐嚼,除了是使用高筋麵粉之外,先經水浴法燙麵產生《蛋白質的熱變性》是重要的關鍵因素,因此製作貝果可說應用了先前幾篇文章中的科學原理

白麵粉是小麥去除外層麩皮、胚芽後,由胚乳所磨製而成。一般而言,較乾旱的氣候所生產的小麥質硬,蛋白質含量較高;潮濕氣候所生產的小麥質軟,蛋白質含量較低

麵粉依據其中蛋白質含量的多寡,可分為特高筋、高筋、中筋、低筋、無筋麵粉。麵包通常是使用高筋麵粉(Bread Flour),目的是藉由足夠的麵筋來包覆發酵時所產生的氣體,並讓成品帶有嚼勁;低筋麵粉(Cake Flour)則大多用來製作口感鬆軟的蛋糕。筋性即為做成麵團後的黏彈性Viscoelasticity ),這種黏彈性來自於麵粉中的麩質(麵筋),比如下列這個有趣的洗麵筋實驗

這個過程就如同製作氣球時加入含有雙硫鍵(-S-S-)的有機硫化合物或硫磺蒸氣,讓橡膠分子之間藉由硫化來形成網狀交聯結構

只不過洗麵筋是高筋麵團在水中搓揉時,藉由施加一些外部應力來造成蛋白質的變性(Denaturation),隨後讓展開的蛋白質主肽鏈之間的硫基團,能以雙硫鍵相互結合來形成新的網絡結構。同理,麵糰藉由攪拌機反覆拉扯與甩打的過程,也能對其中的麵筋施以延展的外力,因此增進了蛋白質的變性作用,同時也增加了麵團的彈性與韌性。並藉此來包住酵母發酵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從而形成麵包膨鬆的口感

至於低筋麵粉,由於蛋白質含量低,麵筋較少而無法有效蓄積發酵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因此若用低筋麵粉來做吐司(只改變麵粉而其他變因固定),體積膨脹量就會比較小,並且在表面會出現氣孔。所以使用低筋麵粉來做蛋糕時,基於使用酵母以緩慢發酵所產出的二氧化碳不容易被留住,因此蛋糕的疏鬆結構就很少以酵母發酵來產生。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利用打發蛋清所形成的空氣泡沫,或者是英式馬芬使用泡打粉(Baking Powder)的酸鹼反應機制來快速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比如先前這篇《淺談發粉